相信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想解决时,却总是发现影响该问题的要因非常的多,多到让你不知该从哪一个要因开始着手处理起。其实大部分的问题都有所谓的80/20原则(大陆称「28原则」)或趋势,也就是只要解决掉20%的问题主要因,就可以解决掉问题的80%,而柏拉图(Pareto Chart)就是用来帮助我们找出这可以影响80%的前20%的主要因。
它的理论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永远只找出影响较大的前三项要因,或是80%的主要因,然后集中火力,针对这些主要因对症下药,这样不但可以节省资源,也可以马上见到成效,就像是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一样,否则如果一开始就用乱枪打鸟的方式,对所有的要因都採取措施改善,反而可能因为火力不够集中,至可能成效不彰,甚至还可能造成浪费(改善的费用比原先的损失大)。
利用柏拉图的分析手法,可以帮助住我们归纳出造成损失或不良的较大主要因,每次改善只要针对这些贡献度较大的主要因来处理就可以了,其他的次要因也不是不处理,而是等到原来的大要因被消除或降低后,只要再做一次柏拉图分析,那么原来的次要因就会变成大要因而被重视并加以解决,如此循环几次之后,问题就会得到控制,制程也就会趋于稳定,所以柏拉图的改善分析不应该只做一次,而是要一直寻循环下去,直到制程获得控制。
因为这个方法最初是由义大利的经济学家Pareto所设计出来的,起初是用来表示国民所得的分佈,后来才被拿来被当成品管工具,用来分析问题并归纳要因的影响度,所以就被称为柏拉图。
柏拉图的画法:
-
先把问题的现象(symptom)、状况或原因加以层别分类。
这点很重要,因为分类如果没有做好,归纳出来的结论有时候很难澄清问题点,有可能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分析,造成浪费。
数据收集的时候也要尽量把分类的范围清楚定义下来,甚至用说明的方式定义其范围,免得数据收集错误。 -
决定资料收集的期间。
资料收集期间应该要收集到足以代表产品制程的数量,有时候还得留意早班、晚班的数据有时候会不一样。建议数据收集的时候,负责人一定要可以随时监控,或可以被询问,以澄清数据收集时的分类或计算问题。 -
左边的纵轴(Y)可以用数量或金额来表示。
一般建议以金额来表示会比较可以引起老闆的注意。 -
右边的纵轴(Y)以百分比来表示,从0%~100%。
-
依照分类合计之大小顺序,从左至右,从大至小排列于横轴(X)上。
-
绘上柱状图,并标明数据。
-
绘上累计百分比的折线图。
柏拉图的应用:
-
可以作为降低产品不良率的依据。想要有效降低不良率,最好的方法就是绘制柏拉图,以不良佔整体比率响较大的缺点项目来作为改善的重点,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若未绘制柏拉图,只要碰到任何的不良都想要解决的话,效果可能会被大打折扣,而且从柏拉图我们还可以看出以下的讯息:
-
全体有多少不良。
-
何种不良现象佔整体比率最多。
-
只要降低哪几种不良将就可降低整体不良率的80%以上。
-
-
可以作为改善目标的依据, 柏拉图分析并不只侷限于「不合规格」的不良,其实任何工厂的问题都可以利用柏拉图来决定改善的目标,例如:
-
检查结果所剔出的不良品数及不良所引起的损失。
-
修理品数及修理所费时间及费用。
-
使用者的不满、抱怨件数、处理时间及费用。
-
作业所费时间及损失。
-
标准作业时间以外所多花费的时间及费用。
-
例如某玻璃厂想要改善眼镜用玻璃的压板形成的制程缺点,作成一份柏拉图分析检讨。
首先把上个月的不良损失与各不良类别分别用金额表示作成一柏拉图(左图)。结果显示修理损失居然佔了总不良损失的62.8%,换算成金额为每月损失17,270元 (=27500×62.8%),虽然修理过的制品也可以变成良品,可是这种修理所造成的损失却是非常的大,过去这种损失并不被厂方的高层所重视,经过柏拉图分析后,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损失原因。
于是在下个月开始,对修理品的种类再加以层别,收集数据作成柏拉图,结果从柏拉图分析后,发现其中修理最多的是弯曲时所引起的修理。
透过这两个柏拉图分析,厂方应该就可以知道今后制程改善的方向,只要採取必要的措施执行改善后,不良率就可以降低一大半。
了解柏拉图的应用之后,但是你懂得如何用Excel来划出正确的柏拉图吗?
手把手教你如何使用Excel绘制出标准的品管工具【柏拉图表(Pareto chart)】
延伸阅读:
何谓制程能力?
制程能力改善步骤流程图
制程能力解析(Process Capacity Analysis)
关于统计制程SPC:
制程能力介绍─制程能力的三种表示法
制程能力介绍 ─ Cp之制程能力解释
制程能力介绍 ─ Ck之制程能力解释
制程能力介绍 ─ Cpk之制程能力解释
贊助商广告


PayPal
欧付宝

太感谢板主了! 这运用真广,赞!!!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