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responses

  1. Kate
    2024/05/13

    请教前辈,
    执行前后是否需要做风险评估?

    回覆

  2. Tantan
    2020/11/30

    Hi 188金宝搏苹果下载 大大您好,常拜读您的文章对工作收穫良多, 我想请问一下, 我本身是FAE, 最近遇到一件事情, 就是客户公司要求CTF都要达到1.33才算合格,他们系统才会承认, 而很不巧的我们产品有两个尺寸量测Cpk都差不多在0.5, 但是产品量测尺寸都在公差内(+/-0.15mm), 我们内部人员认为只要在公差内就是没问题,为什么要改善到有1.33,请问用甚么角度去说服工厂达标1.33比较合理? 谢谢.

    回覆

    • 188金宝搏苹果下载
      2020/12/01

      Tantan,
      1.不清楚你的CTF是什么?
      2.Cpk如果只有0.5,就表示不良率将近12%。应该会量到不良品,如果真的量不到,那就是有做类似Go/No-go筛选,那你就要跟客户沟通了,换尺寸或是不看Cpk。如果没有筛选,那就不是常态分佈了。

      回覆

  3. 小v
    2019/02/25

    您好,请问品管出货检作全数(所有生产lot)检查之产品是否还需要进行cpk控管呢?

    回覆

  4. benson
    2016/02/25

    谢谢熊大回復。
    Ppk,制程长期性能指数,可在制程处于非管制状态下使用。
    Cpk,制程短期能力指数,需在制程管制状态下使用。
    两者主要在于标准差的计算方式不同,Ppk强调整体变异(抽样数据不用分组)
    Cpk强调组间差异(抽样数据需分组)
    长期生产过程中中心值会有1.5个标准差的偏移。

    故一般试产阶段多用Ppk,待制程处于管制状态后可用Cpk。

    以上为个人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如有错漏,还望斧正。谢谢……

    回覆

  5. benson
    2016/02/24

    熊大,有时间可否讲解下Ppk与Cpk的区别呢?两者的应用时机?谢谢……

    回覆

    • 188金宝搏苹果下载
      2016/02/25

      benson;
      其实我想不太出来什么情况下要用到Ppk?
      Ppk属于长期指标,Cpk属于短期指标。短期指标稳定了长期指标不是就会跟着稳定?

      回覆

  6. Vincent W.H. Lu
    2012/07/21

    拜读各位讨论,重新整理一次自己的经验,有一种全新的感觉,获益良多,感恩!

    回覆

  7. foxer
    2012/05/22

    熊大
    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小企业或许对Cpk可以充耳不闻
    但企业要成长,非得把隐性的东西显性化不可
    这不仅是品质管理,同时也是知识管理

    回覆

  8. foxer
    2012/05/20

    感谢熊大的赞美
    就我的观察,对于一些工作多年的老师傅而言,因为经验老道的关系,即使不存在任何Cpk管制的状态下,将产品做到3sigma水准内都可以说是毫不困难的.
    因此,他们认为自己做事不需要多一个Cpk来管,也说得上是情有可原
    特别是在产品结构简单,出货量少(即使低Cpk也损失轻微)的状态下更会放大这种看法.
    我对Cpk的理解是,我们可以把Cpk(包含Ca/Cp)看成是一种将制程以”数据化”呈现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显性分析工具
    然而,图表呈现的仅是结果,跟指出哪里有问题需要改善.
    真正能改善制程到定位,师傅的经验(或说Know-How)才是重大要因,这却是十足隐性不可见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品管七大工具或是六标准差,能告诉你的只有What
    但只有人,跟他所拥有的正确经验.才能告诉你How.
    计算标准差会用常态分布做为分析的前提
    但是如果是不对的人去做对的事,常态分布会表现的一点都”不常态”
    这种状况即使所有的品管工具全用上,我们会发现制程怎样呕心沥血就是改善不了.
    明明就是不熟悉的新领域,然而为什么郭董所创立的新事业群却大多都能成功?
    就在于他非常喜欢去挖角现成的团队.
    (以Notebook事业为例,就大举挖走广达的team投入到A/H/D客户上)
    概念其实很简单,让对的人做对的事,品管工具highlight出来的issue就会减到最少.因为对的人最知道甚么事该做,甚么事不该做或者…根本不用作.
    这也是为什么鸿海总是能以最快速度达成出货目标的原因.
    另以熊大谈到的重点尺寸(critical dimension)为例
    虽然Cpk是厂端的制程能力指标,但RD却可以很大程度左右这个制程能力数值的高低
    更明白一点说,以公差分析为例,以WorstCase方法标註的2D图面
    可能工厂的Cpk算下来都烂到可以拿去埋,但如果RD考量了GD&T标註加上RSS方法修改了图面公差.
    那工厂的Cpk飙到1.5或是2.0都是有可能的
    一样的工厂,一样的模具,一样的师傅.甚么都没变,制程能力却有了截然不同的解读.
    本来得判报废的尺寸NG料,可以瞬间变成OK的可用料!
    这说明了”对的人”所拥有的决定性影响力是如何巨大.
    以我对H客户的经验来说,重点尺寸还可以细分为FCD(功能敏感)/PCD(制程敏感)/ACD(人工组装敏感)/AutoCD(自动化组装敏感)等多种属性的尺寸给不同的制造单位去管制各自的SPC.
    人的所知所行越正确,管制就越有条理,问题逐渐越少,成本逐渐越低,制造业所谓的赚管理财,我想也就是这么被实现的吧.

    回覆

    • 188金宝搏苹果下载
      2012/05/21

      foxer;
      老师傅的经验的确是宝,但如何将老师傅的knowhow变成可以控制的制程,就需要工程师多花点精力了。
      另外,使用Cpk应该也可以给老师傅知道他作出来的产品有多好?因为有数据,而不是单纯的凭感觉,或是只知道产品有没有合格而已。
      「人」当然是产品成败最重要的关键,郭董当然也深知其道理,但除了经验之外,「知识」更重要,还要知道如何善用「知识」来化成武器,打败敌人。
      R&D的确是规格的制定者,就可惜很多RD都只是便宜行事,造成还多后段的组装品管问题不断。如果RD可以善尽尺寸公差的检讨,相信整个产线会更顺畅。不过不管怎么样Cpk在制造上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仅是个人意见!

      回覆

  9. foxer
    2012/05/15

    追本朔源.我认为Cpk,(或说六标准差)中心目标是成本管制.
    因此要用成本管制的观念去思考,才够能断言导入是不是具价值.
    OEM厂追求的大多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Cpk高,代表投入原料少,机台稼动率高(ps.生产不合格的废料一样要消耗工作天).
    换言之,Cpk就是管理财.
    从品牌商的角度. 进行品质管制就是提升客户满意度,代表的是商品上架后具有较低的reject rate.换句话说就是较低的客服/物流/备料甚至隐性的法务成本.
    然而,Cpk的是小量样本推估常态分布大量的统计学观点
    以台湾中小企业的规模来看,是不是每个project不论大小都值得去作就需要审慎思考.特别是少量多样的制造策略下,若是project出货量不高.以塑件housing为例,如果又是简单的上下盖组装无机构动件.则导入Cpk去统计良率的必要性就会有争议.

    回覆

    • 188金宝搏苹果下载
      2012/05/15

      讲的真好,具宏观思维。

      回覆

  10. 银河漂流
    2012/05/11

    在某些情况之下,客户会要求提高Cpk允收标准,但受限于机台或物理限制,提高后的Cpk供应商根本无法达到,结果就开始…

    回覆

    • 188金宝搏苹果下载
      2012/05/11

      Cpk的优点是可以帮忙釐清产品生产的品质,如果客户坚持,但制程又作不到,其结果通常是100%挑选好的产品,然后增加价钱。
      比较好的方法是与客户沟通目前的规格及制程能力确实如此。
      只是有时候客户并不在乎什么工程问题,而只会像个小孩子一样撒野,这就比较头痛了。

      回覆

  11. jerry
    2012/05/09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工程师们都以这样的意识来工作,相信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回覆

    • 188金宝搏苹果下载
      2012/05/10

      知易行难ㄚ!

      回覆

发佈留言

发佈留言必须填写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公开。 必填栏位标示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Back to top
mobile desktop